援建规划,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程龙(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拉萨、陇南、喀什,援建规划十五载
2001年,受市规划主管部门委托,深规院向西藏拉萨市柳吾新区输出规划设计技术,自此开始了援建规划之路。柳吾新区,位于拉萨河南畔,与拉萨千年古城隔河相望,青藏铁路终点站——拉萨客运站也将布局在新区北部。规划伊始,新区面临着“启而不动”的发展动力问题和当地规划管理与技术水平不足以支撑新区建设的困境。
2008年,深规院于援建之路上二次启程,再次开展陇南援建系列规划。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巴山区,扼川陕甘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5·12”地震撼动西部大地,陇南成为除四川主震区外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当地原本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遭到重创。应对天灾,全国对口援建工作启动,深圳市负责对口援建陇南市武都区、文县、成县和甘南州舟曲县。
2010年初,国家再将“对口支援”模式引向新疆,先后召开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对口支援新疆任务,其中深圳迎来了援建喀什特区的新使命。喀什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明珠,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援建喀什是激活南疆中心城市、全面改善民生水平、实现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因地制宜,本土化适应性设计的故事
援建地区自然生态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要素匮乏,如何积极借鉴深圳经验,务实地寻找到一条契合当地条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规划需要回答的重点问题。深规院从关注强化自然生态本底、传承地域文脉与提振地区经济、改善民生水平三个方面去寻找答案。
首先,在生态敏感脆弱的绿洲地区,我们畅想并构建了一个绿洲田园都市的发展框架,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喀什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干旱少雨、年蒸发量大,水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喀什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以“渠”为基础,构建了 “渠、林、路”三网合一的城市生态骨架。“渠”是绿洲的血管,在提供充足水资源的同时营造了格网状的微气候调节系统;“林”有效保障了水源的涵养,保护绿洲的屏障;规划新建道路选线充分顺应现状渠网、林网格局,从而构建出渠、林、路三网合一的生态网络。该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调节微气候,利于植被的灌溉与生长,同时对彰显地域风情特色也有积极意义。
在甘肃陇南,灾害频发,我们致力于构建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防灾综合系统。陇南,地处我国南北地震断裂带中段,生态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发生地震及滑坡、坍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隐患。《文县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当地各层次规划中的防灾规划内容多为微观工程性措施,较少涉及城市生态安全防护系统、应急避难疏散系统、防灾综合管理系统等情况,从生态防护系统和避难疏散系统两方面入手,确定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城市结构布局和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建构利于居民及时疏散与快速避难的防灾减灾体系。在文县各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考虑到植被较差是周边山体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我们除了根据生态敏感度来设定开发强度外,还创新性地将蓄水条件较好山脚地区划定为生态恢复区并进行规划严控,引导山体的生态恢复、减少灾害;并将避灾场地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提高震区综合抗灾能力的同时兼顾场所品质的营造,如利用冲沟两侧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既发挥生物廊道的生态职能和防火隔离功能,也能丰富城市立体绿化景观、增强地域性自然景观的视觉效果,成为城市特色。
其次,通过文脉传承与人性化设计相结合来彰显地域特色。拉萨,藏传佛教根深蒂固的影响已然嵌入城市建设和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布达拉宫的浓墨重彩、八廓街飘扬的经幡、大昭寺虔诚信众们的转经和朝拜,无不彰显着藏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情。在《拉萨市柳吾新区总体规划(2003—2015)》的风貌规划设计中,我们试图延续拉萨原有的城市格局及建筑风貌特色,在充分尊重新区山水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深层结构上曼荼罗原型意象的提取(曼荼罗九宫格)和表象结构上传统建筑符号的抽象与重构、基本色彩的撷取等手法,传达对地域文脉的认同和呼应。规划还提出,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石材)和基本的民族建筑符号,表达新的居住、办公、商业内涵,在采用新形式满足新拉萨迈向现代化需求的同时,要求建筑立面借鉴藏传建筑上“两实夹一虚”的构图、边玛饰带、梯形窗套、菱形的香布图案,以及红、黄、白等典型色彩作为文化叙述手段,雕刻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喀什,文化传承与人性化设计的故事与拉萨殊途同归。喀什是丝路古道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城、地域风情独特,以街道为中心的邻里空间、以广场为中心的交往空间、以巴扎为中心的生活空间,是喀什最为常见也最具魅力的生活图景;同时作为典型的绿洲城市,规划还面临着应对特殊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设计挑战。由此,《喀什市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中,我们强调人的感知与体验,外放场所人文风情,打造特色化、国际化的喀什新城。我们通过对老城的城市肌理、巴扎、广场、回廊等特色空间的类型学研究,萃取出符合喀什传统生活特征的空间组合模式,传承并转译到新城空间、场所设计中,创造一处处充满地域特色、能展现民俗传承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以游径进行串联,从而营造出兼具地域风情与现代国际风采的“喀什味道”。设计还应对特殊气候,以“遮荫规划”营造人本空间。针对夏季炎热、蒸发作用强的气候条件,将喀什传统营城智慧与现代低碳营城技术相结合,继承半空楼、过街楼、高墙窄巷、阿克塞乃(回廊)、活动式遮阳、葡萄架等传统遮阳防风技术,并优化为主动式遮荫设计,应用到新建设项目中,探索适地性强、低碳发展的“喀什模式”。
陇南,处在甘南多民族文化交汇地、“伏羲始祖文化核心区”内,且位于地震频发地带,我们将“保障防灾安全”与“激发街区活力”作为本次城市设计贯穿始末的两条逻辑主线,对防灾避险及人文活化双导向下的历史风貌区规划模式进行探索。规划围绕“活文化、真生活”的设计主旨,通过叠合避震疏散要求的历史街区街巷空间重组策略、以彰显民族特色与满足结构抗震需求为宗旨的院落及单体建筑改造策略等,强调在保障街区安全的基础上,彰显地域多民族融会的原真生活魅力,同时强化实施、有序引导居民重建,进而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
最后,被援建地区基础设施差、欠账多,交通不便,物资流通和商品输出困难;产业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外出务工也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缺少技能培训,就业渠道不畅。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单纯依靠资金投入的“输血”式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援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培育契合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项目与经济模式,建立“造血”机制,才能提振地区经济、改善民生水平、稳定边疆发展。
规划充分强调整合区域资源、联动发展。《喀什市城市总体规划》从“大喀什”着手,立足区域层面整合“一市两县”范围内的优势资源,搭建大喀什都市发展区的空间框架;《喀什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构建起喀什、阿图什、乌恰“金三角”全面协调、一体化的发展平台,通过构筑三地之间合理的协作分工体系,错位发展,实现功能互补
规划倡导“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在空间上,搭建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实现要素的集中配置与合理流动;在功能上,借力服务助推产业发展,提升开发区与城区综合竞争能力;以整合发展要素,推进产业链条延展和提升。
另外,在产业选择上,规划从国家战略着手,强调由“GDP导向”向“民生就业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重点推动偏轻型的加工业、高新技术、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并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不断培育本地特色产业,打造产业经济核心优势。
通过上述发展策略,积极引导喀什产业发展潜在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造血”。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援建规划已持续15年有余,一份份令各方满意的规划业绩,不仅体现了深规院扎实的规划设计技术实力,更体现了一个国有企业和一代规划人的应有担当和社会责任感。遥远而颠簸的路途、恶劣的气候条件、潜在的次生灾害威胁……都没有阻挡我们奋斗在援建一线的步伐。
我们所提供的全流程规划服务,体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目标和问题双导向下形成有针对性地综合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我们引进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当地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注入了新活力,并引发一系列链式反应,相继开展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专题研究等系列规划,构建起从宏观战略定位到近期行动计划的可操作路径。全过程规划服务,在西藏持续了6年,在陇南持续了7年,在喀什持续了5年,并将一直继续下去。
大家的辛勤汗水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拉萨新区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国际总部城、拉萨之窗等一系列亮点项目均已建成,新区正成为西藏向八方游客展示城市风貌的窗口景观;陇南兰海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建成开通,学校、医院、新农村等项目落实,民生条件极大改善;喀什产业园、总部经济区等重要片区的建设相继启动,重大基础设施骨架已成形,大唐物流、深业集团等知名企业踊跃入驻,经济发展提速、就业岗位增加。
既有的成绩已成为过去,我们也不会就此止步!目前,深规院已再起征程,伴随深圳援建的脚步走向了云浮、河源、吐鲁番等城市。我们将继续在援建规划的路上创新探索,去履行一个规划人的社会责任!
UPDISCC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并请在文首放置下图:
诸位,请搜索微信号“UPDISCC”关注。
投稿与建议请发至vinbox@upr.cn。选刊之后,薄酒润笔。